当前位置: 首页 > 案例教学 >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案例

案例1:后真相时代如何捍卫真相

——长春老人菜市场摔倒事件分析

案例简介

一条来源于监控视频的新闻,看似“有视频有真相”,证据确凿,实则却与真相背道而驰。新闻媒体作为新闻的把关人,却在报道长春老人市场摔倒事件过程中犯了常识性、原则性的错误,本该是热心市民齐相助,提升城市形象的好事,却成了“人心冷漠、世态炎凉”的坏事。一时间网络上涌现出诸多对长春人素质和态度的吐槽,尽管媒体很快做出澄清,真相的力量在海量的谬传面前却显得微不足道。视频、图片是否就可以代表真相,在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在互联网海量信息面前应选择相信什么?作为媒体应当如何避免报道失实?这是本案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联知识点

1.谣言的界定与特征

2.网络谣言传播模式

3.谣言的辨识

[作者:吴文汐 柳韵林]


案例2:舆情数度反转叩问危机管理之失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分析

案例简介

舆情反转事件并不鲜见。社交媒体的开放性,信源的多元化,为真相的浮出提供了一个个真假难辨的线索,在推动事件进程的同时,刺激着网民情绪,引发舆情的反复。在舆情反转事件中,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可谓个中典型,其数度反转,干扰了公众对事件的理性判断,也影响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在该事件中,未经证实的传言扩散与相关部门辟谣、官方初次通报中证据链条的缺失、当事人借助多个媒体渠道的数度发声、媒体追踪调查中对问题的逐个曝光以及相同经历的网民声援推动了舆情的数度反转,让舆情从一开始的分化走向集中,聚焦于对相关部门的质疑与批评。在这一事件中,为何会出现舆情反转,政府的危机管理存在怎样的问题?应该如何避免舆情的频繁反转?这是本案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联知识点

  1. 网络意见领袖

  2. 舆情反转的成因与应对

[作者:吴文汐 杨宇晴 喻文慧]


案例3:社交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舆情管理

——“7·23”温州动车事故分析

案例简介

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事故最终导致40人死亡、172人受伤,中断行车32小时35分,直接经济损失19371.65万元[1],这一事件被称为继“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之后,又一起以社交媒体平台为首发信源的突发公共事件。

“7·23”动车追尾事故的相关报道发端于微博,并由微博助推其发展,在事故发生后,围绕着搜救进展、恢复通车时限、救援方案是否合理、官方话语调控、受害者赔偿等相关话题,形成了官方话语、媒体话语、普通个体话语多向交织、协商和博弈的舆情格局。在互动、即时、碎片化传播为特点的新媒体生态体系中,政府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信息公开机制?微博、传统媒体和意见领袖在这起事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政府部门该如何有效引导激烈的公众舆论?这是本案例要讨论的问题。

关联知识点

  1. 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

  2. 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

[作者:刘小晔 荣雪]


案例4:积极回应缘何仍遭批评

——毛振华亚布力雪地陈情事件分析

案例简介

近几年有关东北衰退的声音频繁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中,其中经济衰退是最受关注的议题。东北经济衰退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走出困局?这是媒体在提及东北时绕不开的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企业家毛振华雪地陈情,控诉亚布力管委会不正当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时,舆论的焦点迅速集中到了东北营商环境,直指营商环境是制约东北经济的重要因素,网络上一时间涌现出诸多对东北投资环境的“吐槽”,优化投资环境的呼声高涨。如何处理这一事件,回应毛振华的雪地陈情,回应公众和媒体的关切,不仅关系到当地政府的声誉,也关系到黑龙江甚至整个东北的营商环境形象。在该案例中,政府在事发第二天就做了回应,在事发第三天就通报了调查结果,符合危机公关快速响应的原则,然而之后舆情虽逐渐消退,但批评却仍是舆情的主基调,为何未能挽回声誉,这是本案例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联知识点

1.网络危机事件中的声誉管理

[作者:吴文汐 李成博 乔秀宏]


案例5:环境事件的舆情应对

——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分析

案例简介

近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危及公众健康的环境污染事件,更是频繁成为舆论的焦点。常州外国语学校的“毒地”事件即是此类案例中的典型。该学校新址建于被化工危废污染的地块附近,搬迁不久便有不少学生出现不良反应,面对家长投诉和媒体报道,当地政府采取多项举措均未能有效应对危机。经历了三个多月,在央视调查报道的推动下,舆情爆发,当地政府遭遇了公众的质疑和媒体的批评,舆情焦点也从最初的空气污染转向环评的诸多问题,政府的公信力面临考验。为何在危机发展初期,政府的多项举措未能赢得家长的认同?为何舆情爆发后,政府的积极回应未能获得各方认可?在环境事件中,相关部门应当如何与利益相关方形成良性的沟通关系,媒体应当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都是该事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联知识点

1.环境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

[作者:吴文汐 简丹丹 柳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