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本科生教学

本科生教学

本科生教学

各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智能媒体时代需要,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与艺术修养,熟悉党和国家宣传政策和法规的现代影视传媒编导制作与传播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本专业毕业五年左右的职业发展预期如下:

【培养目标1】立德树人。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高尚职业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勇立信息传播变革潮头的进取精神;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意识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观念。

【培养目标2】个体自主发展。具有拓展智能媒体环境下视听作品传播应用场景的实践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持续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

【培养目标3】学科交叉衔接融合。具有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多元化思维和协同创新能力,具有适应智能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多元化需求的能力。

【培养目标4】个体综合素养突出。具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性视听作品创作与传播策略的能力;具有娴熟运用现代影视传媒策划、编导、制作与采编等专业技能;具有创作出兼具思想深度、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力作品的实力。

【培养目标5】掌握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工具。具有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多领域技术的综合能力,具有根据不同媒体平台(如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流媒体平台等)技术特点实现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的实践能力。

【主干课程】:

融媒体节目策划、影视AI创意文本写作、影视摄像艺术、影视剪辑艺术、数智影视照明与声音艺术、纪录片创作、影视导演、影视剧本写作、短片创作与AI应用、戏剧与影视艺术原理、联合创作综合实践-编导1、联合创作综合实践-编导2。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智能媒体时代主流传播需要,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以有效口语传播为核心,具备言语和非言语沟通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高级语言传播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1】理想信念与道德规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备健全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恪守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目标2】职业情怀与专业素养。具备在智能媒体时代从事传媒工作的文学、语言学、艺术学基础知识,以及播音主持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适应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

【培养目标3】知识整合与专业能力。接受播音与主持、节目策划、采访、制作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训练,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从事融合创新型媒介产品制作。能够完成音视频产品的播音主持与采访编辑工作,具备高效率、艺术化的口语传播能力和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主流价值判断能力,能够胜任新旧媒体播音主持与其他文化传播领域创作、推广、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4】自主学习与创新发展。具备在智能媒体时代自主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应用技术。能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具备参与制定企事业单位宣传推广、发展规划的能力,注重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

【培养目标5】团队协作与交流沟通。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团队或跨文化环境中工作,能够承担创新、开发媒介产品工作或作为运营团队成员、骨干或主要负责人有效地发挥作用。

同时,建议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辅修学位学习,具备其他某一学科(如: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的专业背景。

【主干课程】: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导论、影视策划、影视摄像艺术、影视剪辑艺术、影视录音艺术、影视照明艺术、影视导演、语言表达基础、表演理论与实践、联合创作综合实践。

(三)新闻学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

本专业面向国家宣传战略需求与社会新型媒介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智能媒体时代需求,践行、发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艺术素养、综合的社科理论,具备全媒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本专业毕业五年左右的职业发展预期如下:

【培养目标1】坚持立德树人。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高尚职业道德,熟悉党和国家新闻和文艺宣传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智能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论及实务,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和趋势,并及时进行专业技术的更新和调整。

【培养目标2】倡导自主发展。能够拓展智能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应用场景,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培养目标3】注重知识融合积累。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多元化思维和协同创新能力,能够将新闻传播学理论与艺术、文学、美学、戏剧影视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适应智能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的多元化需求。

【培养目标4】强化新闻传播综合实践能力。系统掌握传媒策划、编导制作与全媒体采编核心技能,能够将传播学理论与智能媒体技术相融合,创新性开展兼具思想穿透力、艺术表现力与社会影响力的视听作品创作与传播策略设计,实现文化价值传播与技术创新表达的有机统一。

【培养目标5】掌握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工具。具备多领域技术整合能力,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工具,根据不同媒体平台(如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流媒体平台等)的技术特点,推动技术与新闻传播学科的深度融合。

【主干课程】:

新闻采访与AI新闻写作、融合新闻、新闻评论、数据新闻、国际传播学、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学研究方法、新闻学:学科理解与前沿、社会调查与实践、全媒体新闻创作实践。

(四)广告学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

本专业立足智能传播生态变革,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数字伦理、创新思维与战略视野的复合型广告人才。依托政产学研协同平台,以服务东北振兴战略、辐射全国广告行业生态升级为目标,打造新文科背景下“价值引领、学科融通、技术赋能”卓越广告人才培养范式,系统塑造智能广告创意、品牌战略叙事、全链路传播策划等核心能力,强化AIGC工具应用、数字伦理等前沿技术素养,培育能够破解区域品牌升级痛点、创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高层次现代商业文明推进者。

【培养目标 1】情怀道德为基。厚植爱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广告传播中的指导作用,培养“传播向善”的行业使命感。构建“法律底线、技术伦理、社会责任”三位一体职业道德框架,塑造数字时代的道德定力。

【培养目标 2】智识升维为矢。重构以广告学为核心的跨学科知识图谱,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融通多学科理论的知识视野,具有智能媒介时代下自主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能快速适应新技术应用与新知识迭代,具有对复杂传播现象及媒介生态的批判性认知及创新适应能力,注重社会和谐与职业可持续发展。

【培养目标 3】专业素养为核。精通广告创意、品牌叙事及全链路策划等专业技能,熟悉数字营销场景搭建,熟悉媒介发展趋势及广告、商业传播政策法规,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媒介素养和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

【培养目标 4】团队协同为翼。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锤炼学生在跨文化、跨领域、跨行业团队中进行资源整合、协同以及冲突化解的能力。

同时,建议本专业学生在读期间完成辅修学位学习,具备其他某一学科(如:经济学、 管理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的专业背景。

【主干课程】:

数智营销、消费者行为分析、数据挖掘与市场决策、创意传播、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与提案、品牌数字叙事与运营、管理沟通。

(五)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适应数智时代需要,具备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具备较高艺术审美水平,创意设计思维和应用开发能力,致力于数字化技术融入信息传播活动,面向各领域与行业提供数字化信息内容与媒介设计、研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相关技术支撑。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影视制作、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交互系统应用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创新人才。

预期学生本科毕业工作五年内,能达到下列目标:

【培养目标1】家国情怀与职业道德。坚持立德树人,具有坚实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热爱信息传播工作,对媒体技术相关职业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具备社会责任的担当,坚守伦理规范和核心价值观的信念。

【培养目标2】专业素养。掌握必需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互动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工程等领域从事媒体程序设计、媒体数据分析和数字动画设计的能力。

【培养目标3】应用实践与团队合作。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分析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项目协作、参与管理的能力,能够与其他成员进行协调合作并促成团队合作目标的达成。

【培养目标4】职业发展能力与国际视野。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国际化专业理念与视野,能够敏锐把握专业国际前沿动态。

【主干课程】:

人工智能导论、视觉素养与数字造型基础、媒体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计算美学与参数化动画设计、影视剪辑与实践、数字媒体算法基础、数字传播与社会、人工智能与教育、数字三维造型艺术与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