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就业推荐

就业推荐

就业情况

(一)东北师范大学就业情况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以专业思想巩固、基础知识宽厚、教育素质高、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功扎实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毕业生供不应求,连续十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每年有30%的毕业生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研究生和本校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就业,还有一批学子出国深造。

1就业概况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秉承“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定位,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以教育行业为主,其中90%以上的师范专业毕业生在基础教育行业就业,其他专业毕业生广泛分布在金融、传媒、化工、信息、管理、艺术设计和社会服务等行业。

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东北师范大学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部属师范大学,每年约有近50%的毕业生在东北地区就业,为东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另外,近30%的毕业生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和沿海地区就业。

毕业生就业结构分布:

东北师范大学90%的毕业生在城市就业,其中近50%集中在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较高,每年有近30%的毕业生升学,升学高校主要集中在985高校和211高校,占升学高校的90%以上。

2就业工作

多年来,东北师大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始终保持良好态势,就业工作受到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被媒体誉为“东师现象”。2004年,学校就业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是全国受此表彰的四所高校之一,2012年,学校再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创业先进工作单位”,成为国务院两次表彰均榜上有名的两所高校之一;2009年,学校就业中心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全国获奖的两个高校就业中心之一;2010年,学校成为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是获此荣誉的惟一部属师范大学;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十三年报道东北师大就业工作;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多次报道了学校就业工作,胡锦涛、张德江、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批示:将东北师大经验介绍给全国高校。

1997年,学校在全国独创性地提出并实践了“三个三分之一”的工作模式,即各用三分之一时间做好毕业生行政管理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市场开拓工作。2001年,随着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东北师范大学提出了“内合外联”就业工作模式:“内合”东北高师院校,形成区域和规模优势,“外联”用人单位,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学校持续14年开展大学生就业市场调研,累计走访全国31个省、329个城市、22130家用人单位。2009年,学校获批承建“全国教育人才专业市场”,成为教育部在全国设立的第一家行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2015年,又独家承办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人才招聘会”,彰显了学校在全国教育人才市场的“首席品牌”地位。

学校就业工作一直秉承信息创造竞争力的服务理念,就业信息工作在全国始终处于领跑地位。2007年,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网上做市场”的理念,全力推进网上教育人才大市场建设。2008年,在全国率先建成移动就业网,使毕业生完全摆脱获取就业信息的时空限制。2009年,推出视频就业服务,建设全国一流的视频洽谈室。2013年,开发全国首个在就业领域开通的智能化微信服务平台“东师微就业”和移动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东师求职宝”,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称为开启就业“微时代”。从2009年开始,学校连续九年承办“全国教育系统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

学校构建了独特的体验式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编辑出版了国内首部主题式就业指导教材《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十三讲》《百名校长谈就业》等多本职业生涯案例教材;每年召开“毕业生就业市场解读通报会”,使学生足不出户便掌握全国就业市场信息;连续十二年开展“齐飞计划”,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实施个性化就业帮扶;率先开创全国第一个在线就业指导社区“网络学堂”,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约束,在线寻求老师个性指导。同时,东北师范大学将就业当做一门学问,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就业研究。以研究推动工作,在工作中深化研究,在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仅近5年,学校承担了就业创业领域国家及省部级重大攻关课题20余项,出版著作及教材20余部,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10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5篇研究报告被教育部学生司、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教育厅采纳,2篇研究报告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采用。

注:更多就业信息,请访问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