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汇通历史、以智慧探索未来。为开拓东北亚区域传播新视野,搭建东北亚传媒学术交流平台,提升传媒人才培养质量,由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主办的第三届(2024)东北亚传媒国际学术研讨会于9月28日成功召开。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有关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
研讨会以“数往知来·智周万物——数智时代的东北亚传媒”为主题,邀请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俄罗斯、蒙古国等国传媒领域专家,以及国内知名高校多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东北亚传媒发展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力求在多元观点的碰撞与融合中,促进东北亚传媒发展与智能传播技术紧密结合,为区域繁荣发展贡献传媒智慧。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院长张文东教授主持开幕式并向国内外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代表东北师范大学致辞。王书记表示,希望依托东北亚传媒国际学术研讨会,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进一步凝练方向,凸显特色,促进东北亚传媒学术交流与发展。
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副司长万丽君作为受邀嘉宾致辞。她指出鼓励创新、开放合作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在此次研讨会的推动下,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应充分依托学科优势,挖掘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的视听传媒力量。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陈耀辉代表吉林省科协致辞,他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赋能传播,共同探索东北亚传媒发展的新路径。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赵明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吉林省文联愿以此次盛会为契机,积极推动与东北亚传媒各方的合作交流,使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研讨会的主旨演讲环节分两场进行,上半场由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副院长史册教授主持,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发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教授就“基于大数据与AI驱动的东北亚电影合作构想”进行发言,他详细梳理了亚洲电影尤其是东亚电影发展历程,并指出用开放的观念和对话的方式在现有中国电影知识体系上构建东北亚网络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设想。
日本北海道大学辻本笃教授围绕“日本AI商务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他指出,AI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日本商务体系乃至社会各个层面,利用好AI技术将会使传媒工作氛围和员工的自我效能感极大提升。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主要围绕中国东北电影的历史贡献、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构想这三个方面展开关于“新中国东北电影的价值及新时代东北电影的发展”的讨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杂志社长杨驰原先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在传媒业的应用以及未来展望做了介绍。
韩国放送通信电波振兴院总监安泳珉先生则关注“基于AI数字化的韩国未来媒体发展方案”,他介绍了韩国广播电视业正面临的困难以及新技术在传媒业态中的应用。
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格里高利·康松教授聚焦于“俄罗斯媒体传播与民族文化密码”,他就“国家文化代码”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论述,呈现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宏观视野。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则致力于关注“用时间征服空间的传播趋势”。他认为,技术导致交流和沟通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变得更加频繁,智能媒体将借助尖端技术,创造更多“时间对抗空间”的传播形式。
下午的主旨演讲则由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副院长徐鹏教授主持,来自美国、英国、韩国及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九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传媒业发展及人才培养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
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教授从技术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带给传媒工作者和媒介用户的便利,以及应强化逻辑和算法思维,在智媒时代获得更好的发展。
韩国JTBC电视台IP制作部金载勋部长通过JTBC 电视台“Creative Tool Kit实践”,提出数字化媒介IP策划的计划性、创意性、众包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并希望中韩双方能够开展更多教育方面的跨国项目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北师大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教授的发言聚焦于“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他通过分析大量基于AI技术的账号集群关系以及开源情报网络,提出整个互联网的底层架构正在由推荐算法变为大模型,新闻传播学科范式也应积极做出应对和拓展。
英国爱丁堡纳皮尔大学艺术与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克斯廷·施图特海姆教授从“人工智能时代亚洲时尚女性表征”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了AI绘画给女性表征带来的角色演变以及AI绘画对整体的东方印象的表征方式的改变。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与国际传播学术体系新构建”,指出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应兼具东西方的视野,其研究目标和方向应更加多元化,并且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寻求新的理论范式。
美国尼亚加拉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周宗清教授重点讨论了“人工智能对传媒的影响”。周教授从电子设备的迭代和新技术带来的隐忧谈起,表达了对AI技术的审慎思考,同时也对我国的AI发展和人才发展寄予期望。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中文系联聘教授、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针对“智能化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等具体问题进行发言,他以生动案例介绍了如何利用国产大模型来实现智能化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并强调应剥离对技术的崇拜与恐惧,在传媒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洋教授基于全球语境提出对“作为电影的方法论转向的行星电影”的相关思考,他提出用行星思维建构电影研究的方法论的可能性,并详细论述了在自然历史纪录片、“人类世”纪录片、太空恐怖片、全球化网络叙事电影等四类电影中行星思维视野的应用。
蒙古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录音工程学院奥·奥嫩院长以蒙古国庆典仪式2023那达慕大会(Naadam)开幕式为例,分享了媒体技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应用研究。
作为本次活动的特别单元,东北师范大学日韩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中韩影史文旅国际传播合作研讨会已于昨日先期举行。来自中日韩等国的知名媒体人及影视传媒业界代表就传媒学界和业界的国际合作以及东北亚传媒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三届(2024)东北亚传媒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由张文东院长主持,张院长在致辞中再此感谢远道而来的各国专家、学者朋友,并表示二十余位专家学者紧扣当下东北亚传媒热点,从人工智能在传媒业的应用以及对影视业发展的影响、各国智能媒体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下国际传播学术体系创新、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融合应用的新视野、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的探索等方面畅所欲言,展开深刻对话与交流。全球化的学术议题、多元化的知识交融、多角度的思维碰撞,拓宽了学术视野、增进了紧密协作。希望此次会议能够进一步推动东北亚传媒学术交流,促进专家学者间的学术合作,共同构筑东北亚传媒国际学术新格局、新蓝图。
初审:肖鑫
复审:张丹
终审:耿昕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2024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