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10点,我院成功举办“感官民族志电影的艺术”国际纪录影像工作坊第六期讲座。本次讲座以中英双语专家对谈的方式进行,主讲嘉宾为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人类学家、美国西北大学传媒学院史杰鹏(J.P. SNIADECKI)教授,与谈嘉宾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鲍枫教授。本次讲座由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主办,国际纪录影像研究中心承办。通过ZOOM在线平台参与本次讲座的有我院师生,以及来自云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成都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高校师生百余人。
对谈开始前,鲍枫教授首先向史杰鹏导演表示欢迎,并向与会师生介绍了史杰鹏的教育背景,以及他在影视人类学、非虚构电影制作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史杰鹏曾在哈佛大学获得东亚研究硕士、社会人类学与媒介研究博士学位,是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主要成员之一。在过去的十五年里,史杰鹏在中国拍摄了多部国际获奖纪录片。其中,《松花》(Songhua,2007)曾获“眼睛与镜头”民族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Platforma视频节“评审团选择奖”;《拆迁》(Demolition,2008)曾获法国真实电影节 “尤里斯•伊文思奖” ,撒丁岛国际民族志电影节 “最具创新电影奖”等国际奖项;《人民公园》(People’s Park,2012)曾获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最佳人类学奖”、安娜堡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等多项国际奖项;《玉门》(Yumen,2013)曾获第9届台湾纪录片节华人纪录片奖首奖;《铁道》(The Iron Ministry,2014)曾获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提名,纽约电影节纪录片特别提名,以及卡姆登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瓦尔迪维亚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安娜堡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这些电影试图探索日常生活的美学、集体经验和跨文化电影制作,并且关注尚未被发现的电影美学的可能性。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特拉维斯•杰珀森 (Travis Jeppesen)指出,“迄今为止,美国电影人史杰鹏拍摄的中国作品是我看过的21 世纪最好的中国题材电影。”
在讲座中,史杰鹏结合自己在中国的创作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感官民族志电影的创作方法和美学特征。以《人民公园》为例,史杰鹏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思路。这部影片以一个75分钟的长镜头贯穿中国成都人民公园,镜头捕捉了跳交谊舞的情侣、庞大的梧桐树、唱卡拉 OK的歌手,让观众沉浸在连续不间断的旅程中。他把这部电影描绘成一部数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以平等和自由的方式描绘了各行各业的生活物质文化。此外,这部影片也是对电影的时间与空间的一种感官沉思,作为民族志工作者,史杰鹏和他的合作者耶鲁大学学生张莫通过摄影机成功地捕捉到那些使人民公园充满活力的人、表演、声音、感觉、社交和休闲活动。当被问及他与其他人的合作本质是什么的时候,史杰鹏说到,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合作,都是在很多情况下允许或者鼓励导演和拍摄对象之间有一种独特的双向交流。
随后,结合《铁道》这部作品,史杰鹏讲述了他的创作经历,并与大家探讨感官民族志电影如何表达一种模棱两可与意义。同时,他向同学们推荐了林恩·柯比(Lynne Kirby )的著作《平行轨道:铁道与默片电影》(Parallel Tracks:The Railroad and Silent Cinema,1999),在这本书中,Kirby将火车描述为电影中的机械替身,他根据现代性背后的技术和文化不稳定因素来看待铁路/电影的浪漫,并将铁路和电影视为塑造现代世界及其主题的互补体验,即穿越这个世界的乘客和观众。当问到史杰鹏如何看待《铁道》这部影片所呈现的歧义和隐喻时,他指出,“歧义与意义本身就存在,而不是我刻意去创造的”。他进一步补充道,“我们人类通常对于具有歧义的事情总是感到不舒服。我们生活的绝大多数时候,更倾向于摆脱那些模棱两可的事情,寻找一种确定性。因此,人们喜欢对生活拥有掌控感,喜欢确定性和秩序。然而,‘歧义’对这些确定性是一种干扰。事实上,‘歧义’与‘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生活的现实。”
在互动环节中,线上同学们纷纷踊跃提问或发言。史杰鹏导演热情地一一作出解答。最后,他向正在学习和创作纪录片的同学们提出建议,“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我们应该努力倾听自己内心传递的声音,放弃我们自己预定的目标和期望,超越传统的框架,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当下。”此次对话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
本次国际纪录影像工作坊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使我院师生进一步了解非虚构电影的国际前沿理论和制作技巧,也拓展了学生们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2022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