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8日,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学长学堂”之学术导航系列讲座第二期在线上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到历史文化学院2021届博士研究生彭爽和教育学部2021届博士研究生许程姝两位学姐分享学位论文写作的经验和心得。
彭爽学姐分享的题目为《不负时光,时光不负——以博士论文〈清末留日学生杂志研究(1899-1911)〉为中心漫谈》。她从选题的曲折、史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视角与论文框架的确定、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写作的心得、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六个方面畅谈了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及深切感悟。不论是对选题的调整,还是四处奔波对史料的挖掘,对历史现场的考察,对论文不厌其烦的精心打磨,都充分体现出一名历史研究者严谨求实的作风。她将自己的心得归纳为四点:一是选题准确,二是逻辑自洽,三是语言通顺,而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反复的凝练,四是讲究技巧性,以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她十分注重平时的积累,在她看来,只有平时做到多看、模仿、做读书笔记,多写,多思考,才能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彭爽学姐的分享中最具启发意义的是关于论文结语的撰写,她认为结语不是对全文做重复性的总结,而是要打开格局,拓宽视野,把对问题的审视放到更广阔的时空中,才能揭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而这种开放式的结语对后续的研究也更有启发性。

许程姝学姐以《叙事民族志方法的教育调查研究——兼谈博士学位论文的构思与写作》为题,结合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希望的力量——当代农家子弟留守历程的教育叙事探究》,与同学们分享了如何运用叙事民族志这种质化研究方法进行现实问题研究和理论创新。她对研究缘起的讲述,让同学们认识到关注现实问题与文献阅读同等重要;在讲到如何提出问题以及如何提出好问题时,她援引社会学家赵鼎新的观点,向同学们传授了发问的艺术,并建议大家可以尝试通过“反事实”的解读,曲径通幽,发掘常规视角下难以发现的研究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往往更能引发共鸣,通过我们的研究引导大众对这一社会事实建立起新的认知。在谈及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时,她强调博士论文应该肩负起完成理论创新的使命,通过探究理论的发展脉络,结合自身的研究问题,厘定理论研究可能的新方向,力求实现对原创理论的超越和突破。针对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运用,她详细讲解了叙事民族志方法的操作规范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回应了同学们做质化研究时通常面临的难题和困惑。最后,许程姝学姐还传授了锻造博士生学术写作的“六脉神剑”,生动展示了博士论文写作不同环节呈现的特点,颇具启发意义。

彭爽和许程姝学姐的分享,不但让同学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位论文撰写的认识,收获了宝贵的科研经验,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学长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以及为我国本土知识生产、理论创新和现实问题解决努力拼搏的精神。相信在优秀学长们的榜样作用带动下,同学们一定会端正态度,积极行动,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科研活动中来,全力以赴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讲座由新闻传播学科负责人张淑燕教授主持,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以及教育学部等兄弟学院的研究生,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究生近300人参加了此次交流分享。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2022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