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系列活动——纪录片创作工作坊成功举办

【来源: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系列活动——纪录片创作工作坊成功举办 | 发布日期:2023-04-09 】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于2023年3月8日至4月8日举办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系列活动——纪录片创作工作坊。研究生院副院长秦春生、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院长张文东、党委书记耿昕莅临开幕仪式并指导工作。纪录片创作工作坊特邀吉林广播电视台谢芳、李想、于寞涵为同学们进行纪录片写作、导演、摄影三方面针对性授课。截至目前,纪录片创作工作坊授课部分已经完满结束。

研究生院副院长秦春生指出,艺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锻造了一支高素质艺术创造人才队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势力做出巨大贡献。创作工作坊的开展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实践贯穿整个培养过程,让艺术硕士在发现探索中创造美和传播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院长张文东指出,新媒体时代为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快时代下,“纪录”越来越成为最好的手法,“纪录片”成为不可或缺的形式,纪录片创作工作坊的开展对人才培养起到推动作用。在美的传媒人的大模式下,在艺术创作的呈现下,纪录片创作成为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工作坊学员要发挥吉林省纪录片创作的优势和特色,在精神上、手法上得以提高。

谢芳老师针对解说词写作开展课程,课上她讲述了解说与画面的配合原则,解说同画面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如同菜与盐,味道要融进去,放少了味道不足,放多了令人腻味。同时讲述了如何理解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以及具体创作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于寞涵老师针对纪录片拍摄开展课程,纪录片拍摄前的准备十分重要,立意与拍摄人物的确立、拍摄环境的考察、天气气候的影响都应细心安排筹划。不同镜头焦距呈现出的画面有着不同的时空关系与人物关系,于老师针对机位的选择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实际操作。

李想老师针对纪录片编导的认知展开课程,我们应该努力追求记录事物本质的真实,可以捕捉、表现时代的本质,一部好片子应该具有“讲故事”“讲知识”“讲道理”三个功能,展现出人和事的关系、人性的内涵和社会思想三个层次。

三周的集中授课结束后,纪录片创作工作坊已经进入分小组创作阶段,结合三位老师的授课内容,美学是纪录片的内在要求。画精、构巧、词美,人痴、情浓、意深,它们融合而成的人文气息在全片回环流转,使“寻常之物”彰显出更多的生命状态、文化价值和启迪意义。纪录片创作是一种高强度的精神劳动,需要水准,更需要情怀,需要诚意,更需要敬畏。

在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美的传媒人”培养目标下,纪录片创作工作坊的设立与推进,为艺术类专业硕士培养推动创新性改革与发展,为未来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与启发。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2023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