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主题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从摇篮到新征程:电影基因的赓续与探索”为主题,由东北师范大学与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长影集团剧本中心、《电影文学》杂志社联合承办,《当代电影》《电影文学》《电影研究》相关刊物提供学术支持。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长影集团、吉林东北亚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吉林省文联、吉林省广播电视艺术家协会等单位领导,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专家、学术期刊相关负责人、媒体同仁以及省内多所高校师生300余人参会,旨在立足历史纵深,聚焦“基因赓续”与“当代探索”的双向对话,追溯电影作为艺术本体的叙事根基,以及技术浪潮下工业体系的重构逻辑,为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锚定价值坐标。

研讨会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院长史册主持。史册院长对出席的领导和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叙述了东北师范大学与长影的深厚渊源。长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庄严和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邬志辉分别致辞。

邬志辉代表东北师范大学向莅临盛会的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在恰逢长春电影制片厂建厂8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重要时刻,本届研讨会的召开意义非凡。东北师范大学的发展轨迹始终与长影渊源交汇,致力于以学术研究为长影留存历史记忆,以人才培养为行业输送新生力量,以理论创新为电影发展注入思想活力。希望东北师范大学与长影密切合作,将学术的深度、艺术的温度和技术的锐度相结合,并以此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赓续长影精神,深耕学术沃土,共同书写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庄严在致辞中表示,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见证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讨会聚焦电影史研究与跨文化实践,通过学术研讨、史料挖掘与产业对话,能够推动电影研究的多维视角与方法论创新。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在影视理论研究、影视创作与教学等方面实力雄厚,为我国特别是我省影视人才培养做出巨大贡献。希望各位专家为中国电影文化和电影经济提供具有建设性、适用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不断探索和夯实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体系建设经验和成果。


开幕式上,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数字电影档案创研中心揭牌仪式同步举行,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副院长徐鹏向各位来宾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和建设目标,点明了“电影数字档案库建设、电影学术研究和孵化、产学研协同与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与文化传播”四大建设任务。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王海洲向中心授牌。同时还举行了长影成立80周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与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构建(1949-1966)》新书发布会暨赠书仪式,由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鲍盛华向长影集团和东北师范大学赠书,长影集团副总经理刘威和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关丰富现场接受赠书。

主旨论坛环节由东北师范大学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文东主持,他表示本次研讨会聚焦中国电影发展的时代浪潮,邀请四位知名专家围绕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历史经验,探索民族影像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创新表达,期待为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提供多维视角和开阔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以“中国电影百廿周年之观察与思考”为题进行主旨演讲。胡教授从“激发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号角”“书写人民情感生活的社会媒介”“传递东方美学意蕴的艺术平台”“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名片”四个方面畅谈百廿中国电影发展脉络和重大贡献。他提出,面向未来,我们当以中国电影百廿光荣传统为新起点,在汲取前辈创造的宝贵历史经验与智慧中,不断推进中国电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海洲发言的题目是“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电影”。王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思想,融汇了自古以来我国学者对中华文化的阐释要义,并引用“天人合一”“刚健有为”“人伦有序”“中庸中和”等理论对中国电影的文化精神加以阐释,从中挖掘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核。王教授认为应该继续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姿态,在中国电影创作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创新发展。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洋围绕“全球电影研究的机遇与挑战”问题进行发言,细数电影史学术研究的中外范式。他以电影历史研究为媒,叙述了电影事业与民族国家概念、电影艺术体制以及世界文化的互相影响和催发作用。李教授对民族电影、世界电影、全球电影等概念做出了详细解读,认为世界电影是基于民族国家电影史的思维框架形成,而民族电影身份的挖掘也是参照世界电影的范式,并强调全球电影不是一种风格和阶段,而是对应全球化运动的新范式和新景观。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孙佳山以“从人民电影到人民游戏——‘人民性’的跨媒介叙事及其想象力”为题,从人民电影的“人民性”理论出发,引出人民游戏的概念,指出了电影和游戏在数字主权和地缘民族政治方面的现实意义。提出重拾人民电影、人民游戏的观念,鼓励打通电影与游戏之间的界限,将近年来国内文艺产品的经验在学术领域显现,能够为中国电影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开拓更丰富、更广阔的视角。

当天下午两场主题论坛依次进行。主题论坛一聚焦“历史基因:电影史学的建构与区域叙事”展开学术讨论,由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副院长阴艳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李龙分别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中国电影的“东北性”构建、电影叙事、电影史学与美学、中外电影文化功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共谋电影史学研究的赓续与发展。

主题论坛二围绕“当代探索:文化批评与创作转型的跨媒介叙事”展开讨论,由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院长钟磊和《当代电影》杂志副编审杨天东分别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与会学者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创新思维,围绕东北地区电影尤其是长影的历史发展和创作实践,从电影文化批评、情感表达、精神内涵等主题进行了多角度讨论,为中国电影研究注入新活力。
双甲子风云激荡,八十载薪火相传。为庆贺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长影成立80周年,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成功举办。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播撒着红色基因之种、人才之种、精神之种、工业之种,推动时代之新。以史为据,以影为凭,以人为魂。本次主题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是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在学术领域的接续探索,为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凝聚前沿智慧,激活新时代电影文化的原创力。

初审:肖鑫
复审:张丽伟
终审:关丰富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2025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