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21日,吉林省传媒学会2025年年会暨“AI大模型时代传媒领域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吉林省传媒学会主办、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承办,《现代传播》《传媒》《北方传媒研究》《电影研究》《吉林艺术学院学报》《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提供学术支持。
年会期间,学会举行了第三届一次代表大会暨换届大会,通过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监事会及领导机构成员。东北师范大学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文东再次当选新一届吉林省传媒学会会长。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传媒与艺术领域的业界精英以及省内10 余所高校的师生,300余人参加了本届年会暨“AI大模型时代传媒领域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大家共同剖析技术变革下传媒业态的演进逻辑与创新方向,搭建行业发展与学术研究高端交流平台,为AI时代的传媒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吉林省传媒学会常务副会长、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夏维波主持。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红权、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陈耀辉、吉林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田伟毅、吉林省文学学会会长王春雨、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院长史册、吉林省传媒学会会长张文东先后致辞。

李红权表示,近年来,学校在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特别是在传媒领域,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始终坚守“美的传媒人、红色传媒人”办学理念,形成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成果丰硕。我校作为吉林省传媒学会重要发起单位和支撑高校,愿与各会员单位、各位专家学者一道,持续深化传媒学科建设,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共同为构建健康、清朗、智能、包容的传媒生态贡献力量。

陈耀辉表示,本次年会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一颠覆性技术背景下传媒行业的转型与突破,不仅体现了学会对技术变迁的敏锐洞察,更展现出各位专家学者对时代之问的担当与远见。真正的传媒创新,既离不开对数据和算法的科学把握,也离不开对人性、审美和文化价值的艺术感知。吉林省科协将继续支持学会发展,积极推动科技界与传媒界深度协同,为讲述吉林故事、传播吉林声音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田伟毅对学会成立以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学会始终秉承“学术兴会、人才强会、服务立会”的办会理念,不断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接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吉林声音,为繁荣和发展吉林传媒事业、助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学会继续发挥地缘优势、学术优势、资源优势,为打造传媒事业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吉林高地,推动全省传媒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王春雨表示,传媒行业与文学创作和研究一样,首当其冲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变革的震撼与激荡。 AI为文学与传媒开辟了“新战场”与“新工具”,须以开放和拥抱的姿态,正视AI带来的革命性机遇。他呼吁吉林省文学与传媒领域深度交融,共同探索“AI+东北文化”的创新路径,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立体、生动的东北景象,以学术之名共探技术大潮中的传媒正道。

史册代表承办单位对来宾和学者们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在AI成为基础生产力的既定背景下,传媒人的角色和社会职能应在三个维度上得到强调和升华——做AI输出内容的“监督者”与“把关者”,做AI决策逻辑的“解释者”与“翻译者”,做AI时代传播伦理的“守护者”与“倡导者”。希望与会同仁以此为契机,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传媒理论创新,赋能传媒未来发展。

张文东对学会2020-2025年的工作进行报告。他总结了学会始终高举思想旗帜,夯实学术高地、锻造传媒铁军、推动产教融合的工作实绩。同时提出学会未来将继续深化思想铸魂工程、创建智能传媒研究平台、实施传媒英才计划、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体、繁荣本土文化创作、强化公益担当等六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并表示学会将紧密联系全体会员单位和广大传媒学界、业界同仁,构建开放协同生态,建强学术之地、擘画发展新篇。
主旨演讲环节亮点纷呈,四位知名专家和业界精英分别围绕数智视听、媒体融合、AI创作、短视频运营等前沿议题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此环节由史册院长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以《数智视听创新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为题进行主旨演讲。杨乘虎教授以上海高校专业作品《AR爸爸》为例,深入剖析AIGC技术应用中引发的真实性与伦理问题,强调需要重新审视智能时代真实与虚构的艺术边界,重点关注专业化应用中的版权确认、创作权属等法律和伦理规范。他强调,虽然技术实现了“平权”,但人的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与艺术转化能力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资源,呼吁推进技术与艺术、规范与创新的深度融合,构建符合中国审美与文化特征的视听创作新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国家舆情实验室执行主任沈浩发言的题目是《认知再认知,AIGC趋势与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沈浩教授指出,国家布局的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重点实验室分别从内容认知、生产集成与未来形态切入,推动传媒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传媒已从“信息传播”迈向“认知传播”时代,但AIGC技术亦带来伦理与认知挑战,不仅颠覆内容生产模式,更关乎意识形态安全。媒体需在技术赋能下承担意识形态构建的责任,树立文化自信与国际认知,同时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创新。

著名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刘毅带来“AI时代的剧本创作”主旨演讲。他结合自身创作《战狼》等实践,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剧本创作流程带来的深刻变革与行业影响。AI工具已在资料搜集、创意构思、人物设定与结构优化等环节展现出显著优势,但AI目前仍难以替代人类创作者在情感共鸣、审美判断和人性洞察等方面的核心价值。未来的编剧创作将是“人机协同”的新模式,创作者需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善用AI工具辅助艺术表达,同时坚守人文精神和艺术追求,才能在智能时代持续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专委会常委、知名互联网达人博主木子则聚焦“短视频全链路创作与运营增长策略”,强调知识类内容在短视频平台打造爆款需突破传统表达逻辑。木子女士以自身孵化多个百万粉丝账号的经验为例,指出短视频流量核心在于“先建立用户认同再传递知识”,优质知识IP应通过“反认知观点输出”“场景化故事包装”和“差异化人设构建”三大策略提升传播效果。同时,她提醒,平台算法更倾向扶持接地气和具有场景沉浸感的内容,过度追求专业性反而会削弱内容传播力。
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还举行了一场专家研讨会和四场分论坛。来自省内10余所高校传媒专业的负责人围绕“AI大模型时代下的传媒学术特点与学科专业建设”展开充分而热烈的研讨;四场分论坛分别以“媒体深度融合与全媒体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传播变革”“‘走出去’与中国电影美学创新”“融媒体时代我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与变革”为主题,覆盖传媒研究多个重点领域。50余位青年学者展开学术交流与成果分享,兼具技术前瞻性与人文反思,为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传媒生态提供了学术支撑与路径参考。

本次年会聚焦人工智能与传媒融合创新前沿问题,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达到预期目标。站在新起点,学会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为吉林省传媒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初审:肖鑫
复审:张丽伟
终审:关丰富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202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