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AI赋艺,博论新声|东北师范大学首届艺术学博士论坛暨“AIGC背景下的艺术学前沿探索与时代回应”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来源:AI赋艺,博论新声|东北师范大学首届艺术学博士论坛暨“AIGC背景下的艺术学前沿探索与时代回应”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 发布日期:2025-10-19 】

10月17日-19日,东北师范大学首届艺术学博士论坛在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召开。本届论坛以“AIGC背景下的艺术学前沿探索与时代回应”为主题,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范大学艺术高等研究院承办,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美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吉林省传媒学会协办,《现代传播》《文艺争鸣》《民族艺术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传媒》《艺术学研究》《吉林艺术学院学报》《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电影研究》等期刊提供学术支持。

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等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学界与业界精英和国内多所高校的艺术学博士及师生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回应了AIGC对艺术学提出的时代之问,搭建了贯通学理研究与前沿探索的对话平台,为中国艺术学的创新发展贡献学术智慧。

论坛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刘欣主持。开幕式上,首先举行了艺术高等研究院揭牌仪式。社科处相关负责人宣读了学校关于成立艺术高等研究院的决定,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教授张文东出任研究院首任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利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文艺争鸣》杂志主编王双龙和张文东共同为研究院揭牌。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利锋出席开幕式并在揭牌仪式上致辞,他代表学校对研究院今后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聚焦科研主攻方向,二是要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三是要强化学术交流合作,进而提振精神,整合队伍,创新机制,强力牵引艺术学一级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随后,薛利锋为饶曙光等12位研究院首批特聘研究员颁发聘书。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作为特聘研究员代表致辞。他表示,特聘研究员要与研究院一起,团结合作,立足学科前沿,推动理论创新与体系完善;要紧密依托研究院平台,做好青年学者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要群策群力,积极促进东师与国内外顶尖高校与机构的学术互动,推动学术交流与成果共创。

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文东在致辞中,首先对学校的大力支持和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表示诚挚感谢。同时表示,在这个“新起点、新征程、新奋斗”的关键节点上,研究院作为东北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凝聚力量、聚力发展的创新机制和平台,将以更加饱满的奋斗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每一项工作。

主旨论坛环节,共有六位国内艺术学领域专家作特邀报告,融汇电影、音乐、美术与艺术理论等多领域的研究与思考,体现出知行合一的特点,既有理论的前瞻探索,也包含扎实的实证深耕。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以《电影结构性变化与电影重新诞生》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很大程度上颠覆电影的传统概念,极大地拓展了电影的思维方式。电影正在经历一场“传承性革命”,而非“颠覆性革命”。电影人必须继承人类文明和美学的一切有用成果,让它们在人工智能时代获得新生。这需要一种包容、开放、面向未来的思维,让所有有益的成果都能实现转换,相信未来电影发展将能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诗原发言的题目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学》。他强调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水平都是以艺术创作为标准,艺术学的研究不仅是构建一个完整自主的学科知识体系,更要指导艺术家们创作真实、优秀的作品。在艺术创作中,应该遵循艺术原理和艺术发展规律,根据既有体系和正在更新的体系做出调整,用成果告诉大众: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带来《人工智能时代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的几点思考”》。他用“轻化”概括电影工业美学在人工智能时代“接着讲”的趋势,表示人工智能驱动的数智时代带来了媒介文化革命,给影视行业带来全方位、全产业链的变化,同时也给我们的思维、想象力、理论思考等带来巨大冲击,也带来更多弄潮、冲浪的机会。电影美学研究需聚焦三个关键命题:一是主体性即“人机一体”的问题;二是美学阐释的问题即虚拟现实与真实观的问题;三是伦理问题即艺术创作的道德危机和工作伦理。

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美术研究所所长陈思聚焦《东北抗联题材美术图像研究》,主要从与东北抗联主题相关的美术图像梳理、英雄主题作品的图像演变与观念特征、精神主题作品的艺术理念与图像表征三方面展开演讲,梳理了东北抗联的美术图像谱系。陈思提到,抗联主题美术图像不仅艺术性地记录和表现了民族危亡中万千英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而且汇聚成为一部展现时代美术风格的史诗,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系音乐分析教研室主任邹彦发言的题目是《民歌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构的政治学与社会学意义考察——以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费尔干的节日>为例》。他指出《费尔干的节日》揭示了保持文化身份的重要性:真正的文化差异并非通过被固定为国家叙事中的“装饰”实现,而应在“游牧”的流动性中保存其生成力。唯有承认并保护这种不被完全规训的游牧特质,民族文化才能在跨文化语境中保持其独立性与生命力。

深圳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心峰在《关于艺术学学科群的思考》的演讲中,提出学科群研究直接关乎学科体系的认知、阐释与构建,是衡量学科专业性及成熟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他梳理了艺术学学科几种常见的结构方式,并增加了对象学科与元理论学科的结构思路,提出从“一般艺术学+三大核心学科”、特殊艺术学学科、主要分支学科等七个层次组建艺术学学科组群的思考。

本届论坛得到全国艺术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响应,共收到海内外博士和具备博士学位青年学者的投稿近300篇,作者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以及部分国外高校等数十所知名高校。经过评审,最终80篇论文入选。在五场分论坛中,青年学者围绕“AIGC背景下的艺术生产与范式变革”“艺术理论与批评创新”“科技赋能下的美术与图像艺术实践”“音乐、舞蹈艺术思想新释与美学嬗变”以及“AI时代的电影艺术转型与美学重构”等主题展开学术研讨。与会青年学者共同探索艺术学在智能时代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思想碰撞与深度交流,体现出面对人工智能挑战的探索精神和学术动力,为艺术学研究的持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闭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鄂霞主持。山东大学泰山学者李新教授作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论坛充分展现了艺术学博士生在建构问题意识、方法论自觉以及人文关怀上的思考与探索、成熟与活力。她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的组织工作与服务保障,并对与会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热烈讨论表示感谢。闭幕式还举行了论文颁奖仪式,由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文东为获奖青年学者颁奖。

东北师范大学首届艺术学博士论坛是东北师范大学艺术学学科迈向新高度的起点,更是中国艺术学回应时代命题的集体宣言。它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达到预期目标。东北师范大学艺术高等研究院正扬帆启航,必将为构建具有东师特色的艺术学研究高地,贡献源源不断的东师智慧与力量。




初审:肖鑫

复审:张丽伟

终审:关丰富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2025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