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传媒精英大讲堂 | 抗战时期东北戏剧研究

【来源:传媒精英大讲堂 | 抗战时期东北戏剧研究 | 发布日期:2025-04-01 】

为深化学生对历史文艺研究的认知并推动历史题材文艺研究的学术积淀,2025年4月1日下午13:30,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传媒精英大讲堂举办主题为《抗战时期东北戏剧研究》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博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何爽老师主讲,徐鹏副院长主持,相关专业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积极参与。

在讲座中,何爽教授全面阐述了抗战时期东北戏剧的研究,包括研究历程、方法、框架及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何教授首先明确界定了“抗战时期东北戏剧”的范围,时间横跨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地域覆盖东北三省,戏剧类型包括话剧、放送剧等。回顾研究历程,何教授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相关文学作品被遮蔽与批判;随后,通过不断挖掘与重新评价,1980年代起东北文学逐渐受到重视;至2000年后,东北戏剧研究成为独立的学术课题。

在谈到抗战时期东北戏剧研究价值时,何老师指出,抗战时期的东北戏剧突破了传统的“东北文化荒漠”观念,为戏剧史和文学史提供了独特的样本,成为透视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她强调,研究方法的核心应以报刊杂志为基础,广泛收集论文、专著、史志、口述史以及网络数据库等多种资料,建立完整的资料库。同时,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保持客观态度,回归历史现场。何老师还详细介绍了她在博士论文中构建的研究框架,围绕戏剧文本活动、政策背景、评论以及理论探讨展开,结合地域传媒与艺术交流的多个维度,深入丰富了研究内容。

讲座中的案例分析环节,何老师通过具体实例,深入探讨了如曹禺戏剧于东北的本土化改编,不仅如此,老师还对比了《怒吼中国》与《林则徐》话剧演出目的与效果,特别提到了战时东北戏剧中女性形象的呈现。通过分析剧本中的女性书写、女演员的经历以及女性剧作家的创作,何老师多层面揭示了女性在抗战时期东北戏剧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讲座尾声,何老师还提出了研究时的几点注意事项:一是选题方面要避免“精致的平庸”,应警惕“热点陷阱”与“理论悬浮”,平衡微观与宏观,突破冷门领域。二是文献综述方面,要结合中国语境,应用外部文献,挖掘非典型史料的价值。三是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文献征引的规范性,甄别史料的真实性,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中对我们的帮助。

本次讲座何老师系统梳理了抗战时期东北戏剧研究体系,既呈现了学术研究的纵深感,也彰显了历史语境下的现实观照。对我院师生而言,这既是一次学术研究范式的深度启蒙,也是一堂生动的历史现场回归课,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抗战时期东北戏剧的认识,为抗战时期东北戏剧研究开拓了新维度,更为何以“学术在场”回应时代命题提供了生动范本,助力大家在戏剧研究与创作中建立更扎实的史料根基、更开阔的学术视野。





初审:肖鑫

复审:张丽伟

终审:关丰富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202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