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主题论坛简报 I 论剧求本: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主题研讨会

【来源:主题论坛简报 I 论剧求本: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主题研讨会 | 发布日期:2025-08-31 】

2025年8月31日下午,“从摇篮到新征程:电影基因的赓续与探索——论剧求本: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主题研讨会”主题论坛于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123多功能厅顺利举办。主题论坛一“历史基因:电影史学的建构与区域叙事”由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阴艳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龙教授担任评议人。

主持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阴艳

评议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龙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副编审杨天东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副编审杨天东以《冰与火的复调:中国电影“东北性”的构建、消解与重构》为题目发言,提出了“东北性”这一复合性概念,用以分析东北地区在电影叙事中的文化表征。杨天东老师借助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强调东北文化中多元声音并存的特质,通过饮食文化、工业历史、当代转型等维度,探讨了东北影像在全球化与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身份困境与表达可能。

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东北文艺振兴研究院副院长胡哲

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东北文艺振兴研究院副院长胡哲以《新东北作家群的叙事策略与影视改编》为题目发言,系统梳理了“新东北文学”这一文学现象的形成脉络与当代影响。胡哲老师从文学史合法性出发,分析了新东北作家群如何通过小说与影视改编,回应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中的历史创伤与身份重构,特别指出《漫长的季节》等作品在叙事策略上的突破,强调其通过“回头看”实现“向前看”的精神救赎,并呼吁东北文艺应超越苦难叙事,重建工人精神的主体性与当代性。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田亦州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田亦洲以《乔治·萨杜尔著作在十七年期间中国的翻译出版》为题目发言,聚焦法国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尝试运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构建电影理论翻译史的研究框架,强调翻译不仅是简单的文本转换,更是知识生产与学术网络形成的过程。田亦洲老师提出应关注译者、机构、刊物等非人行动者在理论传播中的作用,从而重构中国电影理论接受的历史语境。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垚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垚以《长影与中国电影史的编史学问题》为题目发言,对中国电影史书写中长影地位的缺失提出批判性质疑。王垚老师通过分析多个版本的中国电影史著作,指出其普遍存在的“代际史观”与“作者中心”局限导致了长影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叙事中被边缘化,提出应引入机构史、技术史、译制片史、国际交流史等多维视角,重构更具包容性与历史真实性的中国电影史书写范式。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符晓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符晓以《重识“日本人民”:1956年日本电影周的生成机制、银幕形象与文化效果》为题目发言,通过对1956年日本电影周的系统性考察,揭示了冷战初期中日电影交流的政治与文化逻辑。符晓老师从电影选片、银幕形象、观众接受等多个层面,分析了“日本人民”背后隐藏着的与时代密切关联的人物情感政治,指出无论是对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还是对中外电影交流史的研究都应纳入全球范围,重视中国电影与全球电影的联系。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王玉辉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王玉辉以《新中国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媒介转译与美学扩展》为题目发言,探讨了新中国电影如何通过对传统意象的现代转译,实现美学表达与文化传承的创新。王玉辉老师指出,电影通过动态影像、时空连续性与重复叙事等媒介特质,拓展了中国传统意象的静态与象征局限,赋予其新的政治与情感内涵,呼吁在当代影视创作中更深入地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媒介语言,实现真正的创造性转化。

评议人李龙教授在每位发言人发言后均进行了高度凝练的学术点评与学术延展,强调了东北文化研究的复杂性、历史性与主体性,同时指出东北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理解中国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方法论,批判了资本消费对东北符号的简化与遮蔽,指出电影史研究应超越地域与代际局限,构建更具方法论自觉与历史纵深的研究范式。

主题论坛二“当代探索:文化批评与创作转型的跨媒介叙事”由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院长钟磊教授主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副编审杨天东老师担任评议人。

主持人: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院长钟磊

评议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副编审杨天东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石小溪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副教授、编剧张玉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副教授张玉以《长影电影情感结构的转型研究(1978-1982)》为题结合自身创作与学术研究双重视角,通过对长影经典影片的文本细读,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电影情感表达从集体主义向个体关怀的转变过程,指出情感结构的演变不仅反映社会变迁,也参与塑造了观众的情感认知与文化认同。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助理教授欧阳如一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助理教授欧阳如一以《中日动画比较视域下的文化流动与重构》为题通过梳理1940年至1960年中国动画对日本动画的影响以及日本如何借鉴中国故事与文化元素构建自身动画风格,指出文化流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转化机制,并强调动画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跨国传播与本土创新中的潜力。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讲师马鹏程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讲师马鹏程以《导演成因与延安—上海电影流动性的个案研究》为题依托档案材料与历史文献,以导演成荫的创作路径为线索,分析了其从延安话剧导演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电影导演的转型过程,揭示了政治、机构与个人如何在电影史进程中互动与协商,打破了传统的“延安—上海”二元史观。

浙江农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青年导演王淞可

浙江农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青年导演王淞可以《东北新电影的概念、脉络与美学特征》从媒介属性、地域文化与创作实践等多个维度界定了“东北新电影”的概念谱系,探讨其与在地经验、历史记忆和当代媒介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应以更开放的视野纳入多元创作实践,重构东北电影的研究框架。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岳宗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岳宗胜以《〈电影文学〉(1958–1966)与人民话语的建构》为题通过对《电影文学》杂志的创刊背景、栏目设置与内容分析,揭示了该刊物如何通过读者来信、群众投稿与专业评论等方式构建起人民参与电影创作的通道,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电影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与文化民主化实践。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副编审杨天东老师进行逐一评议并作出总结,强调多角度、多方法研究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的重要性,并鼓励青年学者注重实证研究与理论反思的结合。论坛结束后大家合影留念。

此次主题论坛的成功举办,促进了电影学与艺术理论领域内不同地区、不同学术背景研究者之间的深度对话,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主题论坛有效打破了理论、创作与历史研究之间的传统界限,推动了多元学术视角的交叉融合,为中国电影学术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本次论坛也为学院师生创造了与国内优秀青年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术热情与批判思维,为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创作能力与学术视野的“美的传媒人”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初审:肖鑫

复审:张丽伟

终审:关丰富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2025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