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海外名师大讲堂暑期系列讲座”迎来首场讲座:杨国斌教授带来“数字文化的叙事形态”主题报告

【来源:“海外名师大讲堂暑期系列讲座”迎来首场讲座:杨国斌教授带来“数字文化的叙事形态”主题报告 | 发布日期:2022-08-03 】

2022年8月3日,由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海外名师大讲堂暑期系列讲座”迎来了第一场报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及人文与科学院社会学系Grace Lee Boggs讲席教授杨国斌为师生们做了题为“数字文化的叙事形态”的精彩报告,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杨国斌教授通过对叙事理论和数字媒介理论的讨论,分析数字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日常叙事的型塑,探讨数字叙事的主要形式及其动力,引用名家观点与经典例证,对数字文化的叙事形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首先,针对什么是叙事、为什么叙事两个问题,杨国斌教授指出,叙事是人的认知方式,给杂乱的生活赋予连贯意义,叙事不仅建构自我并设计自我,还能建构集体和国族认同。叙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作为一种认知的方式和描述事件的好策略,还因为事件本身就具有讲故事的结构。杨国斌老师还强调了叙事中体裁的重要性,他谈到,表达的方式使各行各业得到区分,体裁为交流提供可供性,说话场合不同所对应的体裁也不同。

其次,杨国斌教授总结了社交媒体中数字文化叙事的特点与表达形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数字文化叙事突破传统叙事的界限,具备短小、零散、开放、碎片等特征,同时在传播中以多媒体、文字、语音、视频等形式并重,还伴有弹幕、表情包、标签等新的表达形式。而数字文化叙事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叙事形态,依赖于数字媒介所特有的生产逻辑,主要包括混合(拼贴、借用)、递归(更新、连载、转发)、共创三个重要方面。

杨国斌教授进一步指出,数字文化体裁的更新是缓慢的,对现有体裁的改进和延伸比全新体裁的发明更为常见。而叙事的类型既可按视频类、图像类、社交网站类等不同平台划分,也可依据不同的内容分为抗争性叙事、共议叙事、道德叙事、非虚构写作等类别。当下网络上叙事的完成依赖读者和观众,数字文化叙事具备了明显的展演特征,无论是公共叙事还是个人叙事,这两种常见的数字叙事形态均有可能生成公共事件。

最后,杨国斌老师以去政治化叙事的兴起这一发现和观点分享结束了本次讲座。讲座引发了与会师生们的思考,现场反响热烈,在提问互动环节中,师生们结合自身的研究以及在讲座过程中的收获和思考踊跃提问,杨国斌教授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杨国斌教授两个小时的讲座旁征博引,内容丰富,提供了有关数字叙事研究的可行路径,为参会师生拓宽了学术视野,是一场既生动又深刻的精彩分享。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顺利结束。师生们在向杨国斌教授表达感谢之余也对接下来的系列讲座充满期待。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2022年8月3日